《信条》到底好不好看?反正我们给了____星

2020-09-15 141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今年 9 月 4 日在内地上映的《信条》可能是诺兰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了,影片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双方谁也不服谁。我们决定凑个热闹,参与到这场腥风血雨的讨论中。反正老板给报销电影票。

评分:★★☆☆☆

“因为太吵了,

我也只努力睡了5分钟左右。” 

其中 1 星给震动按摩椅般的 IMAX 体验,真挺舒服的。

我作为一个 “诺黑” 本来并没有贡献票房来黑他的打算,但机缘巧合我还是走进了电影院。在全程的杜比 “DuangDuang” 声中,我的座椅被震得像电动按摩椅一样舒适 —— 虽然很吵,但我睡得很安详。

当然,因为太吵了,我也只努力睡了5分钟左右。

醒了以后我再没能在座位上找到一个好睡的角度,于是只好研究起了女主角的身高:这女人被绑在右后座,居然还能用脚够到左前方驾驶座的安全锁?影史奇观!这也成了我观影过程中最急于知道的答案,一出电影院赶紧查了下:身高1.90m,加上高跟鞋约等于两米。我满足了。

《信条》女主 Elizabeth Debicki (左三)于第 66 届戛纳电影节 | 来源:路透社
除了身高,这位高妹和大反派的戏份也让我十分迷惑。这样一位毫无 “妈” 感的冷艳贵妇,明明长着一张标准的俄罗斯特工脸,还是能单腿开安全锁那种,居然在《信条》里会被这个她要低头才能看到的反派牢牢牵制,理由仅仅因为卖假画被暴露后会坐牢见不到儿子???世界可是都要毁灭了啊!你清醒一点!! 
幸好在她杀了大反派之后电影就结束了,不然她在狱中该怎么跟儿子解释她因为怕假画暴露而谋杀了他爸这事?虽然我们不会知道在一个法制如此健全的世界里,谋杀罪是否也适用于杀掉灭世未遂的反派。
我也十分想说说主角,但他实在是一个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工具人。《信条》除了首尾一一对位的严密结构,故事线、感情线和人物都单薄到无甚可说,至于逆时间的设定和从绝望疯子手中拯救世界的主题也都不够新鲜。对于诺兰的粉丝来说,这是他的特色;但对于我来说,这只是他的缺点。 
结构感强可以是音乐的特色,因为音乐本身就是结构的,因此结构本身也是可以被欣赏的,比如巴赫,比如卡农。但对于电影这样一个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人的全部思维和视听感官来造梦的艺术形式来说,我以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好莱坞也许需要诺兰这样一位会操作资本、玩弄烧脑风格的导演,但我并没有用2个半小时看他精心搭建一个空壳的耐心。诺兰所喜爱的这种循环往复、无法摆脱的宿命感,也让我觉得枯燥不已。在了解了逆时间的设定后,一切按部就班,后续再没有悬念,唯一的惊喜大概就是嫩牛……罗伯特·帕丁森好像真的挺帅的。
罗伯特·帕丁森,《信条》剧照
评分:★★★★☆
“这部电影是诺兰怪人式的个人输出”
从我仅有的对诺兰的了解,他自古就是工具人的惯性操纵者,谈论他的时候提及人物真没必要。
记得朋友说过:“你不记得星际穿越里有甜茶才是对的”。那么罗伯特·帕丁森最后一分钟的表情就值得一提,那一分钟我的颅内放映机又从基辅剧院那个背包上的红绳开始从头来过,这个感情线扯出了力拔山河的气势,足以覆盖前面 149 分钟的无感情爽片 —— 他成为了一个超越工具人的存在。
影片的设定基础是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而熵增决定时间的方向,两者皆为统计学概念而不具实体性,所以这个设定门槛低且站得住脚。但推翻越是基本的法则越需要去构建足够庞大细腻的世界观,因为观者会基于事实经验本能地抗拒。这不是一个适合讲的故事,诺兰偏要讲,没讲好也不意外。 
再从我对电影仅有的了解,名导在多次试探后都要走上自我满足的道路,岔出去可能是个胡同,也可能一去不返。《信条》就像诺兰摈弃了那些讨好观者的部分,只剩他个人对时间的顽固想象。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信条》拍摄现场
比起想对别人造成影响的目的,我还是倾向于这种怪人式的个人输出:从剧组花巨资去七国拍摄,到诺兰说:“我想观众从某种意义上总是能意识到电脑特效和实景拍摄的区别。”,甚至他抛出祖父悖论也是在告诉观者:这个 bug 我不是没想到,是不解决而已。 
从可以循迹至庞贝石碑的十字对称片名 TENET,到几次出现的 Brutalism(野蛮主义)建筑,如果你看不懂,细究这些没什么用的事情,也比解题有意思的多。

评分★★☆☆☆
“《信条》是最让我失望的一部诺兰电影”
《信条》是最让我失望的一部诺兰电影,或许是因为它太挑战我的智商,又或许是它真的不尽如人意。 
喜欢诺兰是因为他烧脑剧情的背后通常会有情感连接,比如《记忆碎片》里男主通过时间的循环回忆起了自己爱的人和使命。 
《记忆碎片》剧照 
相比之下,《信条》想讲的故事太庞大,世界即将被毁灭只是一句台词,观众只能从女科学家收集的未来的物件里瞥到蛛丝马迹。人物动机、剧情设置的错位,让最后的震撼程度大打折扣。 
所以 “终极大坏蛋” 的目的变得十分荒谬 —— 自己因为被核物质辐射即将死去,就想拉着全世界人陪葬,而且他也没有在最后的战争场地出现?男主的英雄主义也没有完全显现,在世界毁灭之前对女主有怜悯之心,决定时光逆转去救她,然而两个人的情感纠葛也没有讲清楚。女主被塑造成了一个怨妇的角色,完全因为和反派的个人恩怨而险些影响了整个世界。罗伯特·帕丁森反复穿越救男主的情愫也在时间穿越中迷失,导致整部影片徒有其表,情感释放也在男主的穿梭中被冲淡了。
《信条》官方剧照
这种人物塑造根本不是脸谱化,因为并没有脸谱而言。人物被台词和动作戏撑起来,完全为烧脑剧情而服务,突然觉得诺兰真是一个无情且自恋的导演啊。如果你像我一样,对片中所谓缜密的逻辑能力无感的话,是没办法体会到电影的美,也没办法再一味地崇拜这个被吹上天的导演。
诺兰就好像一个理科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通过各种复杂的公式来炫技,然而他忘了大家在疫情后想走进电影院里的初心,其实就是想被感动啊,真是可惜了。

评分:★★★★★
“太好看了,我都看哭了。”
具体不记得是在哪一段哭的了,可能是这段:主角穿黑衣回到过去试图逆转不可改变之事,两个自我相遇,一种强烈的形而上宿命感笼罩着那个储物室:这次 “cowboy shit” 的伟大尝试注定徒劳无功。人类以自身渺小对抗虚无宇宙的方式也是这样:明知道注定失败,也要用英雄主义的尝试以卵击石。 
后来我又去刷了一遍。这回因为提前预知了罗伯特· 帕丁森的英雄人设,他醉醺醺眼神迷离地一出场,我就鼻子发酸了。不过第二遍还行,没哭,光想着怎么看懂了。虽然二刷也没完全弄明白时间旅行的细节,但对我而言,这部电影的逻辑和内核是剥离的,前者作为不可变量,丝毫不会干扰后者包含的宏大叙事、具体爱恨、宿命感等元素的影响力。集齐这几个要点的科幻作品在我心中都在荣誉殿堂中待着,比如看《飞向太空》我哭得更严重。
如果非要挑刺,影片对于女性角色的描绘太不友好。一开始,男主用枪指着军火贩子,却被幕后操纵者安抚下来 —— 这位印度女士说这行都是男人,所以自己需要隐藏在幕后,谁知最后她却黑化,被男主毫不犹豫一枪解决。女主的性格塑造也是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易怒的绝望主妇,靠丈夫养家。片中她甚至还被家暴,被反派丈夫打倒在地吐了唾沫......看到这里实在有些不适。
男主与反派印度女士
除此之外,我认为《信条》没有太多瑕疵。另外,《信条》放弃全球同步上映,选择分时段上映,它在面临盗版的威胁下拯救了院线,在电影行业生存如此艰难的疫情期间,能去电影院就去吧。
暴躁版:电影拍成这样还想怎么着,飞机真买了真撞了,你因为看不明白、觉得人物单薄就打两星,你配吗?
《信条》使用了一架真实的波音 747 飞机,以拍摄爆炸场景 

评分:★★★☆☆

“他几乎彻底沦为一个靠着精致的机巧在剧情的泥泞中跋涉的无聊导演。”
《信条》在呈现一个时间闭环故事的同时,也封闭了理解,阻断甚至拒绝了观众游荡其间的可能性,这样的保守与傲慢在诺兰的电影中一直存在,但从未像今天一样明显。 
他几乎彻底沦为一个靠着精致的机巧在剧情的泥泞中跋涉的无聊导演。无论摄影还是声音,都在加深这一形象。就连那对胶片的执着,也不再是对电影艺术的信仰,沦为对昔日荣光的臣服。 
《信条》中用的五孔距 70mm 胶片 
有趣的是,电影本身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两个男主角的任务,正是为了拯救 “过去”。再往下问一步呢,无非又是老生常谈的 “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价值观也同样保守,就像诺兰为了捍卫美国核心家庭不惜在《星际穿越》中制造多维空间来让男女主父女团聚一样,《信条》中的女主角(高妹)的全部动机,只是自己的儿子,男主角的一半动机,是女主角,反派的一切愤怒,是得不到女主角。 
《星际穿越》剧照
男人-女人-孩子,这已经被讲烂了的结构竟然在被诺兰拿来当作 “烧脑之作” 的底色,可见他自从《敦刻尔克》之后把全部精力都用来研究 “量子力学” ,而非 “叙事艺术”。
满,太满了。《敦刻尔克》的留白感,在《信条》中悄然无踪,称为诺兰史上最大退步也并不过分。烧脑的物理知识之于诺兰,正如中国符号之于张艺谋,民国符号之于姜文,小资情调之于王家卫,收放自如方可成就伟大,过分利用只会通货膨胀。 
波德维尔曾经形容诺兰已经是好莱坞第一人,其影响力可以与库布里克,希区柯克和斯皮尔伯格等人并列。斯氏尚在,不可盖棺论定。而前面二位之所以名垂影史,是因为他们的电影有一种繁复的多义性。 
因此,当几乎所有散场后的观众都在讨论《信条》故事结构的合理性时,对电影史来说,是另一种失语。我甚至可以想到波德维尔如何继续修订他的《世界电影史》了:
诺兰在《记忆碎片》上映 20 年之后又拍了一部时空错乱的电影,但这次没有翻起任何涟漪。

评分:★★☆☆☆

“所谓的 ‘烧脑电影’ 其实是个营销概念”

“烧脑电影” 在流行文化传播中扮演的是社交通货角色。比如 A 在约朋友 B 看《信条》之前先阅读了一批剧情解析文章,这样从影院出来后,A 就可以噼里啪啦给 B 把剧本大纲背一遍以彰显自己的高智商,社交目的达成! 

那《信条》难懂的地方在哪呢?提起诺兰的电影,观众第一想到的永远是 “高概念”:《盗梦空间》的意识侵入梦境、《星际穿越》中以严谨科学知识推论出的五维空间、《敦刻尔克》三条不同跨度的时间线平行剪辑,在《信条》里则是逆向时间,这个“高概念”就是诺兰电影被安上“烧脑”帽子的原因。 

确实不容易理解,但这有一半的责任在诺兰。一是原理讲解环节未能对此作出有效铺垫;二是观众随着同样一无所知的主人公一起进入到新的世界,但主人公的理解能力似乎远高于观众;三是在展示时间钳形战术的两场动作戏上,动作设计未免有些平庸。

虽然逻辑严谨,但电影毕竟不是学术,展示复杂概念和引导观众理解二者不应该是失衡的关系。可假如如果像诺兰所说,“不要试图理解它,要去感受”,去掉逆行时间后,《信条》完全是司空见惯的老套产物,除了罗伯特·帕丁森结尾那一瞬高光时刻外,全片人物都毫无 “人” 味。 

看完三天以后,我能记住的只有罗伯特·帕丁森最后的坚毅豁达,也仅仅是那一刻,游戏规则什么的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评分:★★☆☆☆

“《信条》的多处煽情点显得十分刻意且低级“ 

看电影是带着任务(写影评)去的,而诺兰又是 “烧脑” 的代名词,一开场我就不得不绷紧神经,全程没敢看一直震个不停的手机,生怕错过一个镜头就错失了理解剧情的关键。结果,仍然毫不意外地没看懂。比较意外的是,我发现自己丝毫没有想搞懂的兴趣。 

《信条》剧照

诺兰的电影向来因情感塑造薄弱而饱受诟病,可是看完《信条》,你还是不禁想问,角色形象能再脸谱化一点么?故事能再俗套一点么?这部逆时间概念包裹下的谍战片,除去概念本身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玩时间概念的电影一点也不新鲜,如果故事和人物本身不足以吸引人,那我还真不如去看个 BBC 纪录片好了。

《信条》的多处煽情点也显得十分刻意且低级,导演似乎没什么心思在角色的刻画上下功夫。从心怀天下的大男主到神秘靠谱的搭档,再到想要拉着全世界一起陪葬的反派,还有那个从出场第一秒你就知道她充当什么作用的女主角......每个角色都在这个拯救世界的无聊故事中兢兢业业,当着各自的工具人。 

一部电影如果不走心,到底有什么意义?就像这篇影评一样,看完了你啥也记不住。

评分:★★★★☆

“我不想尿尿,我是来说电影好看的。”  
即使从前面就猜到后面的剧情走向;所谓的反派反得毫无理由;时间梗又土又臭;晋江土味霸道总裁式的夫妻爱恨情仇让人尴尬 —— 
但,丝毫不影响我这两个半小时聚精会神,在这部电影里伴随着强大音乐和特效用力的跑来跑去跟故事情节一点狗屁关系都没有。如果电影用地形图分类的话,诺兰一开始用快节奏把我们扔到了高原地带,在低气压的环境中无法呼吸和思考,还像傻子一样被节奏带着跑。适应了之后,你就会慢慢的摸索出一条路,两条路,三条路。接着你会发现自己被扔在三条永动的圆圈上,永不停歇。 
我画的示意图
从帕丁森在机场 “富人物品秘密集中地”(我瞎取的)摘掉黑衣人的面罩突然停顿往回跑之后,我就开始意识到在情节上它就是个烂片,但那又怎么样呢?你无法在赛场上冷静,就像你无法在这场电影马拉松中冷静一样。
我是来说电影好看的,不让我想尿尿(憋着尿也算)的都是好电影。PS:JD和帕丁森好配啊!在一起! 
《信条》在编辑部的平均分为★★★☆☆,不过它的确让我们有走进电影院的冲动。先别管看完之后想哭还是想骂娘,这可能已经是 2020 最令人感动的事儿了。
//设计:冬甩
//编辑:周歪歪

亚瑟

小丑人站长

文章评论

遇到资源失效请留言告知,我会尽力联系作者更新资源。

让其他人受益!